根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杜若甫先生和袁义达先生提供的资料表明:廖姓在现当代100家大姓排行是66,0、34%,排在谭与邹之间。
廖姓渊源。寻根溯祖
一、 主要来源
1、 出自叔安。叔安系帝颛顼后代,夏朝是被封在 国为侯,他的子孙以国为姓。 与廖音同,古书中也作?、 或廖。据说叔安传37世到春秋时 伯高把“ ”字改为“廖”字而成为廖姓。
2、 出自伯廖。伯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周朝建立后,武王封他为为伯爵。后代以伯廖的名为姓,即廖姓。
3、 出自皋陶。皋陶为帝颛顼后代,东夷族首领,偃姓。他的后代封于 ,子孙以国为姓,即廖姓。皋陶后代受封的古 国,故址在今河南固始县,县东有 城岗。
4、 出自召伯廖。召伯廖系周文王后裔,其先人是文王之子召公奭。召伯廖是春秋时周惠王的卿士,后人取其“廖”字为姓。
二、 缪、颜、廖姓一脉同源。三姓皆出自颛顼和周文王,有共同的血缘关系。今福建部分地区和浙江平阳、苍南等县,仍有不少“缪颜廖宗祠”,说明三姓宗亲关系世代相传,一直保留到现在。除此之外,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缪、颜两姓因为弃官隐于洛阳山谷,改姓廖,留形表示不忘本源。直到商朝灭亡后,其中一部分人才恢复了原来的缪姓和颜姓。而另一部分则仍然保留廖姓,成为后来部分廖姓人的祖先。
三、 赐姓、借姓与合姓。赐姓,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赐高山族七个姓,分别为:卫、金、钱、廖、王、潘、黎。台湾高山族中的廖姓即由赐姓而来。借姓,在苗族、壮族、土家族、瑶族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汉姓中都有廖姓。合姓,台湾有张廖姓,又称“双廖”,起源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系元朝末年张姓与廖姓之合。
迁徙流布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河北一带。两汉、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后,南方成为廖姓分布的主要地区。春秋时期的楚人灭 ,晋朝时期的“五胡乱华”,宋朝时期的“靖康之变”,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对汉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等等,对廖姓迁徙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廖姓的大量南迁是从晋代开始的,脉络清晰的大范围迁徙有五次。
1、西晋末年廖从宪由河南洛阳迁居浙江松阳县。廖从宪乃西晋左卫镇国大将军廖子璋之子,由洛阳迁居浙江永嘉郡松阳县顺义乡诚信里,这是对廖姓后来的发展繁衍影响最大的一次迁徙。
2、唐贞观年间廖崇德由浙江松阳徙居江西虔化。廖崇德系廖子璋12世孙,由科举中明经登第,任虔化县令,后由松阳举族迁居虔化(即今江西宁都县)。崇德因而成为宁都廖氏的开基始祖,宁都也成为廖氏发祥地之一。
3、宋代廖实蕃迁居福建上杭。廖花,字实蕃,系廖崇德后代。宋时由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迁到福建上杭县郭坊,郭坊即今上杭县兰溪镇。实蕃是福建上杭、永定廖姓的始祖,通常简称福建“杭永始祖”。其后裔中出了不少名人,名垂史册的廖姓杰出人物廖仲恺的先祖廖德源就是花公的第八世孙。
4、宋末元初廖仲远移居广东梅州。廖仲远系杭永始祖花公实蕃的5世孙。1276年,文天祥在福建等地招募义军,准备收复江西,仲远在此时加入文天祥的队伍,后图复江西兵败,廖仲远由福建退守广东梅州,便在梅州住下来,成为梅州廖氏的开基始祖。
5、宋代廖监元迁居广西宾阳县。廖监元是狄青属下将领,仁宗皇v年间,广西侬智高起兵反宋,狄青率3万大军征讨,在归仁辅(今广西南宁市郊)击破侬智高军。廖监元随后领军征剿景岩一带的侬智高残部,事平之后留任寨官,并在宾阳定居。其后裔是广西廖姓人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支。
目前,廖姓在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五省的人数最多,分布也最密集。在海外的廖姓人则以东南亚最为集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都有为数众多的廖姓人生活、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地也有不少廖姓华侨。
郡望堂号
一、郡望
汝南:西汉置郡,治所在上蔡,东汉移治平舆,辖区大部分在今河南东南部汝水流域。
钜鹿:秦置,郡治巨鹿,到东汉是治所移至廮陶,在今河北省的宁晋县西南。
武威、清河、太原:隋唐时期,廖子璋的后裔奇可有三子:长子延邦、次子延龄、三子延春,他们分别担任武威、清河、太原太守,并且皆封郡公。故武威、清河、太原也是廖姓郡望。
二、堂号
汝南堂: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
武威堂: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的廖氏堂号。
世彩堂:廖刚是宋朝一位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岁,曾祖父享年88岁,他们都看过自己的第五代孙子。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所以廖刚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后世许多廖姓宗族都喜欢用“世彩堂”作为堂号。
廖姓名人
廖扶:东汉学者、教育家。
廖立:三国时蜀国名臣。
廖刚:北宋名臣。
廖恩焘:清代词学大家。
廖延相:清末名儒。
廖仲恺:近代民主革命家。
廖承志: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祖国的团结统一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
廖汉生:开国上将。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廖静文:徐悲鸿夫人。中华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第八届常委。
廖万清:医学家。曾获国务院侨办授予的“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称号。
廖烈文:香港实业家。香港廖氏宗亲总会永远会长。
廖莉玉:香港企业家。为故乡梅县公益事业做成了巨大贡献。
廖一久:台湾农学家。
晚清至民国初年,老福州城内有四大望族:廖、刘、萨、林。这四大望族互有联姻,皆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廖氏家族历代的科举功名、官阶、府邸、园林、山庄、钱庄的规模之大,显赫一时。
《福州地名志》表述“西湖宾馆”一节时记载,廖家“世居于此,有二层大楼一座,并附设亭阁,楼西凿磨心池,池中有小岛一个,即今宾馆之湖心亭所在地”。这片宅院园林是廖氏家族世居地,是聚族而居的府邸,1952年被征用为省政府招待所;清嘉庆年间的榜眼、工部尚书廖鸿荃,分居位于津泰路的“尚书第”,其构件精雕细刻,是福州古民居建筑中的精品,可惜上世纪90年代被拆毁;廖氏宗祠设于中军后(今市公安局附近);廖氏家族的山庄、田园在北门外。
廖氏福州家族的根和繁衍世系
廖氏最早的始祖为黄帝的后裔叔安,他因佐舜有功,封地“飂国”,以国名为姓。春秋时伯高将“飂”字去掉“风”加“广”字,成为“廖”,这是廖姓的起源。古飂国在今河南省唐河县西,这是廖氏的根。
传至南北朝后期,廖氏远祖11世三兄弟,任河北清河郡、甘肃武威、山西太原三郡太守,分别为三郡之公。于是廖氏后裔有三郡衍派之分。其中老二延龄公任甘肃武威太守,封为武威郡公,是廖氏最兴旺的一支,遍布闽粤赣、港澳台等地。福州廖氏家族属武威廖氏支派。唐“安史之乱”后,远祖第16世“四十一郎”为避乱,南迁福建宁化县石璧寨。这是廖氏一支脉入闽的开始,在此繁衍数代后,辗转迁徙顺昌、将乐等地。宋初远祖第21世花公由顺昌迁上杭县,成为闽西武威廖氏始祖。在当地繁衍成为大族,其后第7世十三郎公,又由上杭迁徙永定县,直至第17世君弼公才由永定迁居福州。
定居古闽都和家族的兴起
清代康熙年间,廖君弼从永定迁居到福州东关外。君弼公成为廖氏福州家族的始祖。
3世由东关外迁居福州城内夹道坊,4世又由夹道坊迁居北后街。4世廖陆峰是振兴福州家族功绩显赫的宗公。《福建通志》孝义本传载有其事迹,9岁时就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他父亲廖特仁善骑射,官把总,因性格刚直得罪上司,避祸他乡。廖陆峰为营救父亲求告父辈朋友,盘缠得以解决,但父亲不知去向。他单身往闽江上游寻父。船工见廖陆峰年幼不肯带。他涕告实情,船工被感动,带他搭船北上。沿途备尝行旅艰辛,终于在永安找到父亲。此事被传为奇迹。人们在其寻父住宅旁立碑赞之。曲折的经历和父亲乐善好施的作风对廖陆峰的影响很大,使他一生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
廖陆峰对改变当时社会陋习也有贡献。旧时民间有停葬的习俗,他劝丧家及时入葬,对贫苦无力入葬的穷人,资助其办丧事,改变当时停葬的习俗。父逝后,他到台湾任地方邑吏,见衙门编造的盗匪名册全是良民。为救助被诬陷的民众,他冒着风险,焚烧诬良为盗的名册,上报为失火,使遭诬陷的乡亲免受镇压。返乡后,廖陆峰任福州盐署吏。他撰写一副对联:“应知积德能增福,斯信齐家在立身”作为家训,作为福州家族子孙第5世至第11世名和字的世系排辈序表。
廖陆峰重视文化教育。为孩子延请名师,长大后送到鳌峰书院攻读。清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20),他八个孩子除两个幼殇,一个为国学生外,其余五子,两个中举人,三个中进士。第六子高中榜眼,廖氏福州家族从此兴旺发达。道光十年(1830年),大吏题奏准廖陆峰入祀孝义祠,朝廷旌奖其孝义事迹,诰赠光禄大夫宫保尚书。其塑像供奉在鼓山涌泉寺后殿,上世纪80年代仍完好无损,供于殿堂历经百年。近年不知去向,引以为憾。
廖氏福州家族的鼎盛时期
清嘉庆、道光年间是廖氏福州家族的鼎盛时期。五子登科,满门皆贵。廖陆峰长子鸿翔,嘉庆戊寅恩科举人,大挑知县,署广东石城县知县。三子鸿禧,道光乙酉举人,拣选县知县。四子鸿苞,嘉庆甲子举人,丁丑进士,历任四川云阳县等县知县,苏州府督粮同知、太湖同知署扬州府知府,先后为四川乡试、江南乡试同考官、内监试。五子鸿藻,嘉庆戊午举人,己巳进士,历任江西督粮道兼兵备道,四川乡试及江南乡试正、副考官。六子鸿荃,嘉庆甲子举人,己巳一甲二名进士,历任工部尚书,署漕运总督兼河南总督,赏戴花翎,重宴鹿鸣太子少保,先后为陕西乡试、顺天府乡试正、副考官,殿试读卷大臣,戊戌会试大总裁等,江苏、浙江学政光禄大夫。自此,廖氏福州家族历代子孙不断有人中举人、进士,成为福州老城区内四大望族之一。
嘉庆皇帝对廖氏宗族似乎情有独钟,格外恩宠。翰林院学士廖甡回乡探亲祭祖,嘉庆皇帝御赐一副对联给他:“溯源本于西周,祖德文谟昭百代;肇冠堂兴南宋,家声世彩振千秋。”这副对联追溯廖姓渊源,称述廖姓祖德宗功,对廖氏家族给予高度的赞誉和嘉许。皇帝对一个宗族给予颂扬的赐联,当时并不多见。廖姓用作堂联,引以为豪。嘉道年间,皇上给廖氏福州家族也时有恩命赐旨。这是朝廷笼络人才的手段和措施。
人才辈出的官宦世家
福州廖氏家族自五世鼎盛时期出现两举人、三进士以后,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大房,仍然世代涌现不少举人、进士、官宦,没有中断。6世廖鹤年,咸丰壬子举人,拣选县知县议叙五品衔;廖仰贤,四川候补知县,钦加五品衔;7世廖憙时,军功议叙六品衔;廖骧,光绪庚辰进士,刑部主政,五品衔,先后主讲兴化府擢英书院、台湾府明志书院、福州越山书院;7世廖炳枢,光绪已卯副举人,三品衔,历任直隶昌黎、静海、巨鹿、邯郸、迁安知县,赏戴花翎,奉天兴京府知府;7世廖駪,庚子优贡,赏戴花翎五品衔,甲辰朝考一等,署山西左云县知县,后任江南造船所秘书长;廖绍绩,兵部员外郎,候选知府;8世廖鸣韶,光绪已丑恩科举人,乙未进士,工部主事,改浙江东阳县知县加同知衔;8世廖毓英,光绪甲午亚魁,癸卯进士,保四品衔,直隶宛平县知县,顺天府(今北京市)补用知府。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廖氏家族中通过洋学堂毕业,被赐以功名任用官员的难以一一列举。如:7世廖兆琛,福建法政学堂毕业,奏奖法政科副举人,后历任福建地方检察厅检察官、江苏、上海等地方审判厅推事;8世廖德钊,日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清赐工科进士出身,民国初历任总统府秘书及农工财政各部秘书长;8世廖德钧,日本师范毕业,曾任福建省教育厅次长等职;廖德锟,日本大学修业,任四川都督府秘书长;廖德观,广东海军学校毕业,留学英国,五等文虎章,历任肇和军舰鱼雷大副、应瑞军舰总教官。廖鸣章,日本关西大学法学士,民初任国务院法制局主事;9世廖能同,京师大学毕业奖举人,内阁中书法部七品京官,后赴德留学。还有不少攻读法政、船政、飞行、航海、警务专业,任地方官、检察官、法官、警官、海空军军官要职……
爱国正直的士大夫
廖笠樵,名毓英,是廖氏福州家族最后一名科举进士。生于清朝同治癸亥年(1863年),光绪甲午年中亚魁,1903年中进士,为直隶宛平县知县,因精明能干,在京城办案有功,保四品衔,补用顺天府(今北京市)知府。廖笠樵目睹了甲午惨败、戊戌变法、庚子之乱等,爱国心切,痛恨清廷腐败,官场龌龊。1908年他毅然辞去官职,告退回乡。这年他47岁。京都顺天府的同僚们对他“年才四纪力犹强,人求不得君先弃”感到困惑不解。他在《自怡庵诗钞》自序中谈到辞官的主要原因是“见国事日非”,“我年四十七,渐厌龌龊官”,多次作诗表示不愿与奸官污吏同流合污,他想退居园林,独善其身,寄情山水,饮酒作诗。辛亥年,他与文人、退休官宦组织“托社”,以诗会友,常在西湖宛在堂、开化寺等聚会。福州地方志记载着他们的文学活动。
廖笠樵诗作将近400首,有诗集《自怡庵诗钞》刊行于世。他的诗歌,既有感时抒情之作,也有弘扬爱国主义的诗篇。近年出版的《百年闽诗》等诗集,收录有他的诗作。他的诗多以抒情写景写实为主,不拘泥于典故。语言浅白流畅,有的诗作甚至用白话入诗,在清末民初的诗坛难能可贵。廖笠樵不仅自己从官场激流勇退,也不让孩子追逐官场功名。他对孩子的读书学习督导甚严。孩子长大后,除将次子留在身边外,将长子和三子先后送往德国、美国留学。一个学物理化学,研制现代化的军火武器,一个学土木建筑。他为孩子选择的学业,实践清末老一辈知识分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理念,寄寓着他望子成才、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长子廖能同,生于1886年,京师大学毕业后,赴德国工艺大学留学,获理化科博士,聪慧过人,被德国当局视为“异才”,阻留在德国研制兵工武器,不让其回国。廖能同急于报效祖国,暗自购买船票准备绕道回国。不料启程前一日(1919年农历7月16日),在路途行走突遭人为制造车祸暗害。我国留德同学会举行隆重追悼会,群情激愤。几经交涉,德国当局百般狡辩,又不得不公祭发丧,将其灵柩运抵福州。地方政府打破当时福州城“棺柩只准出城,不可入城”的规矩,准允上码头,进南门,经家门,官祭、家祭、公祭完毕运出城安葬。送葬者盈道,廖能同的爱国精神,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三子廖能申,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著名学者梁漱溟是他在顺天中学堂求学期间的同窗好友。梁漱溟在晚年的回忆录中,称廖能申“是一个天才,非常人所及”,他从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学成归国,是我国铁道工程早期的优秀人才,主持建设陇海铁路,后又历任之江大学、浙江大学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桃李遍天下。
子女的努力奋斗,实践着廖笠樵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
廖笠樵敬佛素食,生活节俭。平日不准家里人浪费一粒粮。他慷慨好施,乐于助人。他在宛平县知县任上,由贤内助刘氏组织家人制作棉衣数百件,救济当地的穷苦人御寒。逢年过节,总要拿出一笔钱交由丐头,分送给乞丐。廖笠樵辞官返乡后以经营民间的金融业钱庄当铺为生,经营有道,家资日丰,仍一如既往,热心慈善事业,扶贫济困,深得人心。他于1929年去世,享年66岁。
后继有人方兴未艾
廖氏家族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时代变了,但是廖氏家族读书向上和爱国的家风仍然没有变。第10代、第11代,在战乱和动乱的年月里历尽艰辛。第10世廖增佑,在日本千叶飞行学校学习航空。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先后在中央航空委员会和中央航空飞行学校、伊宁航空站任职,为培养中国空军飞行员和航空运输作出贡献;廖增旭也投笔从戎,加入中国空军抗日的行列中。此外,有不少在科技、医学、文学、教育、法学等领域里成为学有成就的佼佼者:廖增瑞,上海某高校教育研究所所长,上世纪80年代创作长篇小说《天涯芳草觅归路》;廖增昀,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任职,法学论著颇丰。廖增璞,历任第二机械部、纺织部高级工程师;廖增琨,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化学研究所工程师,赴美国深造,取得美国休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某化学公司任研究部主任。
第11代廖福绥,又名履坦,是上海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上海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任中华肾脏病学会常务委员兼透析、移植学组组长等,被聘为美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法国等大学、医学院、医学中心客座教授,医学论著丰富;廖福九,毕业于清华大学遥控专业,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研究员。
廖氏家族后继有人,方兴未艾。至今传至第12代,大多数考入全国重点院校,不少人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学有成就者大批涌现:廖心澄,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先后赴日本东京亚细亚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深造。日本报纸曾以大幅版面表彰他在金融研究取得的业绩。廖宏胜,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国家某科研机构工作;廖群峰,在1979年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脱颖而出,破格特准参加高考,被中国科技大学激光专业录取,后赴美深造。当年报载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接见福建优秀考生,廖群峰名列前茅。
廖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颛顼后裔。
1. 廖姓始祖之颛顼后代叔安、皋陶
颛顼(zhua Xu专须),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号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继黄帝而担任炎黄部落联盟的领袖,在位78年,据说活到98岁。死后葬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汉水上游也有颛顼墓。
黄帝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为妻。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一个玄嚣,也就是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担任氏族首领。另一个是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担任氏族首领。若水在今岷江上游。昌意氏族崇拜太阳神,以双日为图腾。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为妻。蜀山氏名昌仆,又名女枢、淖子。据说有一天晚上女枢抬头看见天上的瑶光之星十分明亮,心中有所感动,便生下了颛顼。颛顼继承了父族崇拜太阳的传统,故号高阳氏。
颛顼具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便由他继任。当时国家还没有正式形成,世袭制度也还没有出现,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玄嚣、昌意因德行不够完美,都未能继立,颛顼便是最适当的人选了。从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来看,首领的继承重视血统的高贵已经初露端倪。此后由颛顼到帝喾到尧舜的禅让,再到禹传夏启,建立奴隶制国家,过渡阶段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应该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进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颛顼继承了黄帝的事业并有所发展。他沉静稳健而有机谋,通达干练而明察事理;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生产;通过敬事天地鬼神,祭祀祖先来制定礼仪加强教化。颛顼还当过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曾经率领自己的部族由今河南的许昌、杞县一带迁至山东曲阜,并在那里建都。当时那里的地名叫穷桑,所以颛顼又称穷桑帝。后又迁都于帝邱,帝邱即今河南濮阳颛顼城。在此期间,与炎帝族的共工氏发生激战,击败共工氏,发展了部族的势力。据有的古书记载,他乘龙而至四海,凡日月所能照临的地方,莫不归附于他。可见颛顼在位所控制、活动的地域较黄帝时期更为广大。
关于颛顼,古代有不少神秘离奇的传说,大致是因为人类处于文明初启阶段,尚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缘故。就拿古书中所说的“龙”来说吧,确实是令人费解,黄帝骑龙升天,颛顼乘龙巡行,如果从后世神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龙来看,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要坐实,却非常困难。犬,可以称为“龙犬”;马,可以称为“龙马”;蛇,可以“龙蛇”连用;扬子鳄,又叫“鼍龙”或者“猪婆龙”。犬、蛇、扬子鳄都无法骑;骑马巡行说得过去,但骑马升天似乎过于平淡,意味不足。那么“龙”是不是一种古老原始图腾的变形或升格呢?它既有鲶鱼般的须,鳄鱼般的嘴,又有鹿的角,狮子的眼,蛇的身,鹰的爪,还有满身鳞甲,能兴云播雨,真是够精灵古怪的了。从上古三代开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及皋陶(ya。摇)、伊尹一班人,非常讲求实际,及至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原始神秘色彩渐趋消退。汉代出了个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据《史记》记载,颛顼号高阳氏,姬姓,他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古籍中也有说他是黄帝曾孙的,谓昌意之后为乾荒,乾荒之后为颛顼。颛顼是我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他在位的时候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命令重、黎两位大神“绝地天通”。据说在他之前,天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可以随意来到人间,地上的人也可以随时上天,神人之间可以随便来往,自由交谈,所谓“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这种天地相通、神人混居的状况,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太自由自在了。既谈不上有什么规矩,也谈不上有什么尊卑,人人可以通神,人人可以作乱,这对社会的管理来说,自然是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颛顼便命令他的孙子开天大神重和辟地大神黎把天地之间的通路阻断。从此,普通人就不能与神来往了,只有至高无上的部落联盟首领也就是他本人和专职的巫觋祭司才拥有沟通天人的特权。后来的帝王更有所发展,都宣称自己是“真命天子”,凡有所行动,无不打出“秉承上天旨意”的旗号。这种规矩、秩序的确定,足以威慑四方。它的肇始,便出自颛顼。
1.叔安受封于飕国,以国为姓
颛顼娶滕氏奔的女儿女禄氏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叫老童,廖姓的始祖叔安便是他的后裔。
老童的寿命特别长,据说有返老还童、死而复苏的本领。他有许多儿子,最有名的是重、黎、吴回等。黎和吴回都做过火正之官,火正之官的职务名称为“祝融”,所以黎和吴回也称祝融。火对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从远古时代起就有守火之司的常设机构专门加以管理,火正“祝融”是很重要的官职。吴回在黎之后继任兄职为祝融,他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的子孙繁衍众多,衍生出祝融八姓:己、黄、彭、秃、坛、曹、斟、芈(mi米)。己姓又衍生出昆吾、苏、顾、温等姓。昆吾,己姓,在夏朝时期为伯主。
叔安是帝颛顼的后代,夏朝时被封在飕国为侯,飕,与廖音同,有些古书中也写作郅、蓼、(女+戮-戈)或廖。据说是叔安传37世到春秋时飕伯高把“飕”字改为“廖”字而成为廖姓的。飕国是叔安的封国,都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90里的湖阳镇,东北依廖山。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曾在廖山山顶建造廖山神祠,俗称廖王庙。附近有条小河叫作蓼阳河。
古飕国的辖境,约当于今河南省唐河县南部、湖北省枣阳县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发源于伏牛山的唐河从这里流过,南流汇人唐白河至襄樊人汉江。在春秋时期,这一带分布着许多小国,后来均为楚国所灭,这些国家的国人后来大部分也就成了楚人。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鲁桓公十一年为周桓王十九年,即公元前7。1年。楚国势力的兴起,对周边小国造成很大的威胁。郧与随、绞、州、蓼五个小国伐楚失败,楚国兴师问罪,次年伐绞,随后灭蓼。后人改“飕”为“廖”,成为廖姓。
2. 皋陶后裔受封于蓼国,以国为姓
颛顼又娶邹屠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八个儿子,他们合在一起称“八恺”,其中一个字庭坚。庭坚就是皋陶,他也是廖姓的始祖。他是东夷部族首领之一。虞舜时任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正直著称。据说他利用一只名为獬豸(xie zhi谢志)的独角神羊断案,准确无误,后世传为美谈。秦汉以下,刑狱之官都戴獬豸冠,就连清朝的御史、按察使的补服也都绣有獬豸的图案。禹继舜位,皋陶继续肩负重任,担任要职,并被举为禹的继承人选。大禹治水,皋陶和伯益发动东夷族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皋陶死在大禹之前,葬在崇山(即今嵩山),后世祭祀如帝王之礼。在人们的心目中,皋陶的功业与古帝王等同。唐人皮日休曾经赞美他说:“咎繇德齐于舜、禹,道超乎稷、启。”
舜在位时皋陶的职务是掌管刑狱,断狱根据实情,非常公平,百姓都很佩服。他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尚书·皋陶谟》和《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他的一些有关施政的言论。
禹在位的时候,准备禅位给皋陶。因皋陶先禹而去世,禹便封他的后人于英、六等国。西周、春秋时期分布在汉、淮间的群舒与偃姓诸国,都是皋陶的后代建立的。 他的后代封于蓼,子孙以国为姓,即廖姓。皋陶后代受封的古蓼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县东有蓼城冈。周襄王三十年(前622),楚公子燮灭蓼。
二、出自黄帝后裔
据古史记载,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因生长在姬水之滨,所以又以姬为姓。姬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的横水河。黄帝受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据说黄帝的母亲名叫附宝,有一天晚上见到天上的闪电感而受孕,怀孕24个月后生下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能说话,幼年时期非常聪明,长大以后诚实勤奋,见识高明,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不凡的才能。
轩辕时代,炎帝神农氏部落的势力已经衰落。炎帝生于姜水,以姜为姓,姜水在今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炎帝也是少典之子,所以古籍中称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他与黄帝一起,同为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由于炎帝族首先发明农业,早就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生活,部族强盛时期比黄帝族更早一些。炎帝传至榆罔时,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榆罔没有力量征讨。这一时期,蚩尤九黎部落联盟力量日益强大,据说有兄弟 81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并且善于制造兵器,威振天下。他们是古代苗蛮民族的祖先。蚩尤九黎兴盛和发展起来,首先与炎帝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和战争,驱逐榆罔,夺取了炎帝部落联盟的领导权。炎帝战败以后,向黄帝部落联盟求援,共同对付蚩尤九黎。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与蚩尤九黎大战于涿鹿之野,战斗极为惨烈,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漂杵。最后黄帝擒杀蚩尤,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蚩尤九黎的部分部族经战争以后被融合到炎、黄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之中,一部分向南流徙,在江淮地区和洞庭湖、鄱阳湖一带形成新的“三苗国”。
战胜蚩尤九黎之后,炎帝再度扩张势力,兴兵攻伐各部落方国,但部落方国皆归服轩辕黄帝。黄帝于是修明政治,整顿军旅,发展生产,安抚民众,发展了力量,威望越来越高,并与炎帝战于河北涿鹿附近的阪泉之野。黄帝征服了炎帝,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巩固了在炎黄部落集团中的领导地位。炎帝势力中的一部分退避到南方。此后,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派兵征讨,所到之处,披荆斩棘,劈山开道,忙于开创基业,没有空闲的日子。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今甘肃东部的崆峒,登上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往化驱逐了荤粥(Xun Yu熏玉,匈奴的祖先),来到今河北省怀来县东的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
轩辕部族生长于黄土高原,活动于黄河流域,广袤的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宽敞的胸怀,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是大地母亲甘甜的乳汁。就是在这块黄土地上,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古老文明。
黄帝战胜蚩尤,取代炎帝以后,设置官职,祭祀山川鬼神,天下归心,万国安定。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变化,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轩辕以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制止了部落间的长期混战,故有土德之瑞。土的颜色是黄的,所以号称黄帝。黄帝亲自主持制作冕服,穿戴黄色衣冠以作为受命于天地神祗和拥有权力的象征,对黄色的崇拜也就由此产生。后世帝王依此故事,黄色便成了象征权力和尊贵的帝王专用之色。古代凡皇宫、祭坛、太庙的台基,都用黄土筑成,其他如龙袍用黄色,宫殿覆盖黄瓦等等,都属此类。
相传黄帝的时候有许多创作发明,历法、算数、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字等等,都是从这时开始的。黄帝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嫘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生下高阳,高阳就是颛顼帝。玄嚣的孙子叫高辛,高辛就是帝喾。
1.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子伯廖
帝喾(ku酷),号高辛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娇极的儿子,颛顼的侄子。颛顼死后,由他继位,在位33年,活到63岁。死后葬在今河南省濮阳县附近。
高辛生来就很灵慧,一出世就叫出自己的名字。他从小生活在颛顼身边,从15岁起就开始协助颛顼处理部落联盟的事务。30岁继颛顼之后担任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治理天下。帝喾建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后来迁至顿丘(今河南濮阳市附近)。他把恩泽普施给众人而不为自己个人考虑。他天资聪明、卓有远见而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处理问题上顺天意,下合民心,宽仁而威严。他善良诚恳而又信守诺言,并且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所以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尊敬和爱戴。他注重发展生产,节省开支,安抚百姓,教化万民。他在位的时候创立了日月干支系统,发展了农业、养殖业和制陶业,设置各种工正管理生产。史书上称赞他“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郁郁,有文采的样子,形容他的神采风貌,《论语》中有“郁郁乎文哉”的话;嶷嶷,高峻的样子,形容品德崇高;其动也时,说明他治理天下,善于把握时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其服也士,指他的穿着、服用、车马、宫室,如同普通士人。这些都体现了帝喾作为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美德和风范。至于“溉执中而遍天下”,对于首领来说,那就更重要了。“溉”者,概也。概是古代用采平量的器具,用斗斛量米,装满以后要用东西刮平,用来刮平的器具叫概。执中,不偏不倚,也就是公平的意思。治理天下,做到了“公平”二字,所以凡日月所照、风雨所至的广大地区的民众也就心悦诚服了。
帝喾的正妃是有邰(tai台)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女原)。姜(女原)有一次在郊野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心里感到喜悦就想去踩它,结果一踩上去,就觉得身子振动好像怀了孕似的。到时候生了一个孩子,她认为这孩子不吉利,就把他扔在狭窄的小巷子里,但牛马经过时都绕开走怕踩伤他。于是把他移到山上树林子里,恰好那里人多,只好又换个地方。把他扔在沟渠的冰上,飞鸟围集用翅膀遮护枕垫暖和他。姜螈觉得很神奇,于是把他抱回家养大成人。因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弃。弃小时候就喜欢种庄稼,长大后好农耕。尧、舜时担任农师,主管农事,教民耕种,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舜把他封在邰,以官为号,称后稷。《诗·大雅·生民》所咏就是他的事迹。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穴出)(zhu竹)继位。不(穴出)末年,逢夏朝政治混乱,废弃农师,不(穴出)失去官职,流落到戎狄地区。不密去世后,他的儿子鞠立。鞠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刘立。公刘是周族的著名首领,夏朝末年率领周族迁到豳(bin宾)地。豳,在今陕西彬县东北。《诗·大雅·公刘》写他率领族人迁至豳地初步定居,发展农业生产的情景,歌颂了他的伟大业绩和高尚品德。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立,庆节建都于豳。
庆节去世后,子皇仆立。皇仆去世后,子差弗立。差弗去世后,子毁喻立。毁喻去世后,子公非立。公非去世后,子高圉立。高圉去世后,子亚圉立。亚圉去世后,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去世以后,子古公亶父(dan fu胆甫)继位。
古公亶父,周族著名首领,即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广施仁义,受到国人的爱戴。因戎狄侵扰,他率领族人由豳地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各种官职,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日趋强盛。《诗·大雅·绵》即叙述古公亶父始迁于岐及其定居、发展的经过,并写到文王的事迹。《绵》与《生民》、《公刘》,都是叙述周族兴盛、发展和开国的史诗。
古公亶父的长子叫太伯,次子名虞仲。他的小儿子叫季历,季历是太姜所生。季历娶太妊为妻,太妊和太姜一样,都很贤惠。太妊生昌,有圣人的吉兆。古公亶父说:“我们家族将会兴盛,要是兴盛的话,大概就在昌的身上应验吧。”太伯、虞仲知道父亲想让季历继位,以便传位给昌,便有意躲开跑到南方去了。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继位,就是公季。公季继承、发扬古公的传统,努力施行仁义,诸侯都归顺他。
公季去世后,他的儿子昌继位,就是西伯,西伯也就是周文王。西伯是殷时诸侯,居岐山之下,受到诸侯的拥护。曾被纣囚禁于羡(you有)里(今河南汤阴县北),后获释,为西方诸侯之长。他解决了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端,使两国归附,随后归附的诸侯有40国之多。周文王灭崇以后,迁都于丰邑(今陕西西安南)。当时掘得死人骨骼,西伯命人安葬。有人认为无主祐骨,可以不葬。西伯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寡人固其主矣。”于是殓以衣冠,为之改葬。人们听到这件事,对西伯更加敬重,闻风归附的又有30国。至此,人心向周,文王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从而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文王有一个儿子叫伯廖,周武王灭商,周朝建立以后,武王封他为伯爵。后代以伯廖的名为姓,即廖姓。
2.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后裔召伯廖
在周文王的后裔中还有一个召伯廖,也是廖姓的始祖。召伯廖是春秋时周惠王的卿士。周惠王十年(前667),召伯廖奉命出使齐国,赐封齐桓公为侯伯,同时要求齐桓公讨伐卫国。
召伯廖的先人是召公爽。召公爽是周文王的儿子,与周武王为同父异母兄弟。因他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武王灭纣以后,封召公于北燕。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自陕而西由召公治理,自陕而东由周公治理。他与周公共同摄政,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是周初德高望重深得人心的大臣。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召公爽下传至召穆公。召穆公,即召虎,也称召伯虎。周厉王暴虐,“国人”围攻王宫,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儿子替死。厉王死后,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诗·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指的就是这件事。
由召穆公再传至召伯廖,他的后人有取“廖”字为姓的,也是廖姓的一个来源。秦汉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都有廖姓人生活居住,汉代的廖颉担任过钜鹿太守,在历史上钜鹿廖姓曾经为望族。
三、赐姓及他姓改姓
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在宫廷中任职的缪、颜二姓因之弃官隐居,改姓为廖。《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台湾《廖氏大族谱》(民国五十八年编修)中都有相同的说法:“廖姓为颜缪二姓并合留形之改姓也,颜姓为冠盖之官,缪姓居衣裳之职。因殷纣无道,荒淫绝谏,虐杀朝臣,暴殓天物,臣民离心,衣冠虽属官爵,宫廷常物而求精美华丽,本属人之常情,当混乱朝政之时,艳装诲淫物议,不无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齐之时宜有洁已之道,因而弃官隐于维阳山谷(后称武威)。后恐子孙而受追踪之累,始并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据官陂《张廖姓族谱》记载:明洪武七年,原籍云霄西林村和尚塘张天正的第三子张愿仔(或作张元子)字再辉,到官陂(时称三都)游学,经常住在当地一个名叫廖化 (又称廖三九郎)的人家中。廖化为人和善贤达,家殷富足,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大娘,品貌端庄,禀性贤淑,知书达理,事亲至孝。廖化见张愿仔善良朴实,忠厚勤勉,是理想的东床之选,便将其招赘为婿(张愿仔入赘时兼养子,改名为廖元子),待若亲子,并把全部田园产业都交由张愿仔掌管。张愿仔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
明洪武八年 (1375年),张愿仔48岁,独子廖友来出生,在友来未冠之时,廖族有亲眷犯国法而逃狱,以当时社会律法十的规定,往往株连九族,因此连累廖氏全族。张愿仔以廖族家人的身份到官府申辩,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张愿仔身染重病,临终嘱咐儿子廖友采:“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答,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廖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吾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迹,以后应回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于是张廖二姓遂成一脉,生时写廖,死后书张,故有“活廖死张”、“人廖神张”、“张骨廖皮”之说。
传说清朝嘉庆年间,因为系出同源的张、廖两姓发生的一次误会,而产生了张廖姓氏。官陂十三世祖廖国宝在朝内当御前侍卫,深得嘉庆帝重用,引起朝内张国公的妒忌,于是他保举廖国宝出征,在阵上廖国宝被张国公谋害致死。死后,张国公才知被他害死的原是自家亲人,后悔莫及。为接受这一惨痛教训,同时认识自己血缘的真正归属,移居外省或侨居海外的张愿仔公后裔,便把张廖二姓联起来并用。如移居台湾台中西屯区、南投、云林县西螺、板桥、三仑乡的张廖子孙就有数万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们都一直奉守祖训,除了户籍登记,平时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张廖并用。再如旅居日本大孤市侨胞有张廖富源、张廖富南等,都是官陂愿仔公的后裔。又如移居广东潮汕一带的张廖族人,也多用联姓。
在此之前,元末有简德润者,入赘南靖张家,此派下张简同宗,以后乃有张廖简三姓联宗之说。
另一说法认为张简联宗是为了避祸。唐初福建廖崇德有三子九孙,一门高官进爵而为奸臣媾陷,为避祸九孙分三姓埋名隐迹,后世子孙乃以张廖简三姓联宗。
自唐代初年开基福建虔化,廖崇德的子孙很快便分衍至福建及广东各地,崇德生三子,长子兰芝,讳佩,唐总章戊辰进士,承武威郡祀;次子兰楷,继清河郡公;三子兰德,承太原郡祀。兰芝次子光尧,讳德登,为宣州刺史,生三子,长瑞碹,次琼碹,三琳碹。时因奸臣,自此子孙埋名隐姓,命九子分三郡,张廖简三姓联宗自此开始。老大文广、老二文兴、老三文举,仍然本姓廖,奉祖传的“武威”为郡望;老四文福、老五文亮、老六文禄,分姓为简,以“太原”为郡望;老七文有、老八文明、老九文峰,随母姓为张,袭用张姓的“清河”为郡望。
四、少数民族廖姓
壮族: 据史书记载,壮族先人在唐、宋时期有因其居住地区而得名的“西原蛮”、“南丹蛮”、“抚水蛮”等,当时他们已有了廖、宁、侬、黄、莫、韦、周等大姓。现在廖姓仍是壮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苗族: 早期的苗族有名无姓,到了明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说:“苗民生活乡间,多属一姓聚族而居……所以寨子大而团体固,人口多而势力强。古时候,吴、龙、廖、石、麻五姓为湘西苗族五姓。所住区域,几乎占湘西整个苗区。”清檀萃的《说蛮》对五姓有不同的说法:“生苗、红苗有吴、龙、石、麻、田五姓。”然而无论从传说或者是实际情况看,“田”应该是“廖”斯误。廖姓出于苗族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凤凰县廖家冲一带。
毛南族: 毛南族是居住广西、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南丹县境内。毛南族原名“毛难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名。毛南族属古越族支系“僚”和“伶”人的分支,有自:己的姓氏,《毛难族简史》说:“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四姓”,抚水州后改安化州,就是现在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毛南族现在仍有廖姓。
高山族: 《台湾省通志》载:清乾隆二十三年 (1761年),赐台湾高山族七姓,第四姓为廖。
瑶族: 《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平地瑶的大姓有廖、黄、李、陈、邓等,灌阳道州千家洞(今属广西)之后散居于富川,分布于今富川县富阳、福利、麦岭、朝东、城北乡和钟山县两安、平安乡。
仫佬族: 《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称仫佬族中有廖姓。《嘉定县志》也说上海嘉定有廖姓,为贵州仫佬族。
此外,布依族、壮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水族亦有廖姓。
廖姓古今迁徙史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河北一带。两汉、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后,南方成为廖姓分布的主要地区。这种变化的出现,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背景相联系的。春秋时期的楚人灭蓼,晋朝时期“五胡乱华”,宋朝时期的“靖康之变”,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对汉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等等,对廖姓迁徙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三国时期的廖立,是廖姓最早见于记载的南方人。至于他的祖先或者他本人是如何到南方定居的,现在已无从知道了。廖立,字公渊,临沅人。临沅属今湖南常德市。刘备为荆州牧,用廖立为从事,后来升任长沙太守。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廖立只身逃到益州,被任为巴郡太守。刘备称汉中王,用廖立为侍中,后迁长水校尉。诸葛亮称赞他是“楚之良材,当赞兴世业者也”。后廖立因恃才自负,没有被列为上卿而当面质问诸葛亮并诋毁朝臣,诸葛亮亲加弹劾,将他削职为民,徙汶山郡。他在徙所率妻子耕种自守,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流涕叹息。后来廖立就死在汶山。汶山在今四川省。廖立是当时很著名的人物,他从湖南到四川做官,也可以说是迁徙,他的后人是留在四川汶山,或是回到湖南临沅,或是蜀亡后去了北方,无从得知其下落。名人尚且如此,许许多多普通廖姓人自然更是难免湮没无闻了。
台湾省
台湾廖氏 台湾廖姓人有单廖与双廖之分。单廖是指纯粹廖姓人;而双廖,又称张廖,是明初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官陂乡张愿仔的后裔。台湾地区廖姓人口约28万余人。就分布而言,以云林县的二(山侖)乡最多,约为15000人。其次是西螺镇,14000多人。再其次是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市北区、台北县板桥市。这5个地区都是张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谓“福佬人”。单廖系廖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为台北县新店市、桃园县、新竹市、苗栗县、高雄县、屏东县等地,他们的先人是从广东省大埔、陆丰、蕉岭等县移居台湾的,是所谓“客家人”。而福佬人和客家人的祖先原来都是中原河洛人。台湾廖姓的祖先大多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渡海人台垦殖的廖姓人,他们为台湾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移居海外
唐宋以后,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海上交通更为便利。就拿广州来说,唐时设置市舶司和海关,成为外商海舶凑集之地。又如泉州,北宋时期也已设置市舶司,到南宋、元朝时期,这里就成了全国最繁盛的海外贸易中心。元朝初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称泉州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因为有了基础,后来这些地方就成了著名的侨乡。
明朝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更是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郑和小时候就对外洋的情况比较熟悉,说明当时到过海外的人已经不是少数。郑和在28年中,7次出国,遍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过非洲的东海岸和红海海口,对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的出海受朝廷派遣,属政府行为,但对民间的影响也很深远。
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打开了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教育的开办,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的是出国经商,有的是从事垦殖,有的是出国留学。
廖姓人徙居海外起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但至迟在清朝前中期已经有一些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就拿人台垦殖来说,尽管要冒很大的风险,早在康熙年间,福建漳州府诏安县的一些廖姓人已经进入台湾。到了乾隆年间,清政府废止了渡台的禁令,迁徙到台湾的福建人和广东人就更多了。与此同时,一些人便向邻近的东南亚各国寻求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赔款,军阀混战,一方面是民穷财尽,一方面是政府失去控制力。于是有权有钱的出国留学镀金,无权无钱的出国打工谋生,这也是势所必然了。对于老百姓来说,背井离乡,飘泊异域,其中艰辛,不言而喻,但与其窝在家里坐以待毙,何不到外面去闯出一条活路呢。廖姓人流向海外,当以这一时期为多。通过先人艰苦创业,后人继承发展,以至事业有成。
廖姓人在海外的分布,以东南亚最为集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有为数众多的廖姓人生活和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地的廖姓华侨、华裔也不少。
海外廖姓华人的祖先多数是从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移民的,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江西廖氏始祖崇德公、福建顺昌廖刚公、福建安溪廖俨公的后代。海外廖氏宗亲团结齐心,慎终追远,光大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先辈遗留下来的精华,在他们中得以代代薪火相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